作者:彭栋 杨保华 杨武松
湖北省宜昌市2015年被列为全国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试点城市,2017年2月,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在全国推开,宜昌也完成了作为试点城市的光荣使命。
后试点时代,宜昌基层禁毒工作走向何方?宜昌市在伍家岗区开始了更深入、更精细、更科学的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“绣花工程”心瘾治疗试点。他们以智能手段做“绣布”、专门人才当“绣工”、精细方法强“绣技”,从源头激发吸毒人员自愿戒毒的动力,下绣花功夫根治为害社会的毒品沉疴。
上乘“绣布” 信息化智能化织密管理网格
4月10日,在宜昌市社区网格管理监管中心,记者在大屏幕上随意点开一个社区的网格,立即显示出详细的人口信息:人口总数、男女比例、年龄结构、吸毒人员数。点开吸毒人员管理系统,显示出四种颜色,分别代表吸毒人员的不同风险等级。
2011年,宜昌市提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城市治理思路。每300至500户居民划分为一个网格,每个网格配一名网格员。每名网格员配备“社区e通”手机终端,自己网格内的事做到一日双巡,采集的信息通过终端传递到网格化管理平台,平台会敦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。
多元的统计口径,实时动态的信息更新,让宜昌基层社会治理和禁毒网格化管理数据准确而真实。即使最偏远的山村,禁毒网格管理也能做到目力所及、不留盲区。网格就是政府服务管理和禁毒整治工作的基本单元。
原宜昌市政协主席李亚隆是宜昌市社会治理改革的总设计师,也是“绣花工程”的发起人。他认为,高度信息化、智能化的管理服务平台和完备的网格员制度,为宜昌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、社会面吸毒人员管控打下了平台和数据基础,也为“绣花工程”提供了一块上乘的“绣布”。
专业“绣工” 聚合多方资源
33岁的陈某从2007年开始吸食摇头丸,与父亲关系决裂。公安机关将陈某抓获后,先依法对其予以强制隔离戒毒,出所后她在社区接受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治疗。网格员每周与她见面3次,慢慢消除了她的疑虑,让她自愿接受定期尿检。
社区安排心理治疗师和网格员为她订制专门的心瘾去除方案。针对陈某与父亲关系破裂的现状,民警、社区书记协调小区业委会,将陈父聘为门卫,解决其家庭经济困难,又多次和陈父沟通,让陈父帮助女儿戒除毒品。陈父从此成为陈某的“门神”,把陈某那些“朋友”拒之门外。
目前,陈某已经连续33个月尿检呈阴性。她还在社区支持下开了网店,开始了崭新的生活。
与原有的禁毒网格化管理相比,“绣花工程”不仅针对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人员,还覆盖了全部的社会面吸毒人员。由此带来的巨大工作量,需要多方面、专业化和责任心强的“绣工”。
宜昌市构建“3+N”工作体系。“3”是指民警、社区书记、网格员,主要负责社会面吸毒人员的排查发现、入户谈话、定期尿检、风险评估。“N”是指综治办、团委、妇联、民政、人社等部门和吸毒人员家庭在内的帮扶力量。
宜昌市各级综治办牵头组建吸毒人员心理关系修复志愿者队伍,妇联牵头组建家庭关系修复志愿者队伍,团委牵头组建社会关系修复志愿者队伍,民政部门提供低保、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,人社部门推荐就业、提供就业培训。
宜昌还组织禁毒民警、精神疾病方面的专家、心理治疗师、数据工程师、社区书记、网格员,成立了国内首家社区戒毒科研志愿者组织——“细雨”社区戒毒工作室,专注毒品与心瘾关系的研究,为深入推进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提供科研支持和实践经验。
“绣花工程”有一个“金手杖”计划:在吸毒人员家庭中培养至少1名教育转化助手,作为吸毒人员的“金手杖”。事实上,“绣花工程”调动了政府部门、社区、家庭、志愿者等一切社会力量参加,每个人都是“金手杖”。他们发挥各自所长,通过一道道程序把关治疗、一次次温暖帮扶,帮助吸毒人员一点一点远离毒品,成为社会化禁毒的有益尝试。
精湛“绣技” “八法二十五针”科学化祛除心瘾
禁毒“绣花”,关键在“绣”,眼要准、活要细、技法要高超,下针要有科学依据。
“细雨”工作室对伍家岗区11个村居的200余名吸毒人员,开展了海洛因、冰毒、麻果、K粉等毒品心瘾调查。他们发现,吸毒人员的心瘾主要来自生理需求和人际需求两方面,戒掉毒瘾、心瘾的关键在于激发吸毒人员自愿戒毒的内生动力。
工作室结合心理治疗社会学方法,提出了吸毒人员网格化服务管理“八法二十五针”心瘾治疗指南。
“八法”,分别为激发动力、建立信任、修复亲情、重构社交、鼓励劳动、重塑文化、提升人格、严格管理。每一种方法又有具体的做法,称作“二十五针”,有56条详尽的指导说明,包含吸毒人员的吸毒原因、性格特点、行为习惯,阻断复吸的心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等。
“每一法、每一针都是源于激励、理解与帮助,激发吸毒人员自愿戒毒的内生动力。这是‘绣花工程’的理论支撑。”李亚隆说。
为了达到激发戒毒动力的目的,当地推出“六星管理”、落实帮扶政策、开展困难救助三种“针法”。
公安机关移交的社区吸毒人员,三年追踪评估合格,被评为“六星戒毒人员”,可被解除预警或转为隐性预警,回归正常生活,以此激励吸毒人员努力戒毒。
劳动和就业是吸毒人员自我救赎的力量。“二十五针”中明确提出,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吸毒人员农业生产进行产业带动,对吸毒人员创业给予金融等政策支持;对有劳动能力的吸毒人员进行职业培训、职业介绍,发挥社区购买服务的能力,为吸毒人员提供就业岗位。
周某为给孩子看病,想快速挣钱而吸贩毒,结果孩子没保住,家也散了,自己进了监狱。刑满释放后,在“3+N”小组帮助下,他获得贷款,承包了60亩鱼塘致富。劳动和致富的成就,让他失去对毒品的兴趣,他重新恋爱结婚,信心十足发展事业,计划扩大生产规模。
一人一策,一策多点。针对吸毒人员的不同情况,把“八法二十五针”的56个规定动作组合成无数种“绣技”,总能找出适合不同吸毒人员戒毒的方法,帮助矫正吸毒人员的不良偏好。再加上严格的尿检管理、档案管理、流动失联管理,越来越多的吸毒人员正在脱离毒瘾的折磨。
宜昌市伍家岗区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、区禁毒委副主任周华茂介绍,通过“绣花工程”的实施,伍家岗区自愿戒毒人员达到吸毒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,签订自愿戒毒协议的占74.35%。“绣花”绣出了让人兴奋和充满希望的成果,当地社区戒毒工作得到国家禁毒办肯定。
如今,“绣花工程”已在宜昌市全面推开。